一会资讯 分类>>

读知名大学,毕业后收入就高?如何证明它们有无因果关系?

2022-07-10 14:10:53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
国内高考各省份录取分数线陆续公布,接下来就是考生忙着填报志愿的日子。

记得去年这时,有不少学生跑来向我请教填志愿相关问题,常见的有“某某系是要学什么”、“某某系好不好”、“该选城市、学校还是选系”。

关于这一问题,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(Tim Harford),将根据个人经验所下的判断称为“虫的视角”,根据研究数据所下的判断则称为“鸟的视角”。

在日常生活中,“虫的视角”可以替我们解决大部分问题,但有些事情光靠虫的视角是无法回答的,我们必须飞起来、用“鸟的视角”来看。

以下的文章,我想邀请读者用鸟的视角俯瞰大地。同时,这些基于实证的研究,或许也能作为高三学生选择志愿的参考依据。

以“鸟的视角”选填志愿

我想研究的两个观点是:

一、念知名大学,毕业后收入就会比较高吗?

二、和学霸一起学习,成绩就会比较好吗?

这两道不同的问题,其实它们都在试图回答:前者与后者,是否具有因果关系?

要证明两件事情有因果关系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相对来讲,实验——是证实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。

以“大学排名与未来收入的关系”为例,理想且完美的实验应该这样进行:

找两个“平行时空”,其中一个时空,让某群人念清北复交,作为“实验组”;另一个时空,让同一群人选择念排名较低的学校,作为“对照组”。在这两个时空中,除了学校其它一切变量皆相同,最后再统计毕业后两者的薪水差异。

当然我们都知道,这样的实验根本不可能进行。有人说,没有平行时空不要紧,只要在同一个时空中,找两间知名大学和普通大学,比较他们毕业生的收入不就好了?

确实,但这只证明了“大学排名”和“毕业收入”有相关,但没有证明是因果关系。

还有人说,只要在同一个时空中,找一群“程度差不多的人”,再随机分成两组,一组让他们上知名大学,一组让他们上普通大学,最后统计毕业后的平均收入不就得了?

嗯,理论上可行,但实际上却可能遇到不少阻碍。先不说有无道德上的疑虑,那些本能上知名大学的学生,有多少会心甘情愿配合实验,让人分组到普通大学?

那到底要怎么做,才能在没有时光机的情况下,证明两事件有因果关系呢?

这就是经济学家厉害的地方。在《“因果”经济学》这本书中,提到了社会科学“证明因果关系”的几种方法,我从中挑选了两个和各位读者分享。

匹配法

大学排名与未来收入,有因果关系吗?

以美国为例:数据显示,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为12万3千美金,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则为8万7千美元,相差近40%。

问题来了:到底是因为念了知名大学,所以才领到高薪;还是有潜在领高薪能力的人,选择进到知名大学呢?也就是说,“知名大学”与“收入”,是相关还是因果?

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克鲁格(Alan Krueger)和他的团队,利用“自然实验”回答了这个问题。

他们想法是这样的:假设有两个学生,同时申请了A、B、C三间大学,最后A、B两间大学都上了,C大学没上,这就表示两个学生在“综合能力”上是差不多的。

若其中一位同学选择了排名较高的A大学,另一位同学因为某些因素(也许是距离、学费、女朋友等)选择了排名较低的B大学,则这两个人就自然地成为了“实验组”和“对照组”——如同两个平行时空中,选择念知名大学和选择念普通大学。

研究人员利用这样的方法分组匹配,“凑出”了实验组和对照组。接着,比较他们毕业后的收入,试图找出大学与毕业收入的因果关系。

结果如何?可能会让你惊掉下巴。

研究发现:同样能力的两群人之间,选择进到知名大学的(实验组),和选择进到一般大学的人(对照组),毕业后的薪水“没有明显差异”。

也就是说,对于一个有能力考上知名大学的人,即便因为某些因素选择了稍差的学校,毕业后的薪水也没有太大差异——至少没有统计数值上的差异。

(该实验补充说明:此结论“不适用”于非裔美国人等少数群体,以及父母教育程度均不到大学的贫困家庭)

关于这一点,我们常常会在网上看到逐年统计出的“高校毕业生平均收入”的数据表,以及不同高校的毕业生平均薪酬的对比数据。其实不难发现,不同高校之间毕业生的平均收入的差别确实是有,不过并不如想象中的大。

而且这也只是毕业生初入社会的收入,真正进入职场,以专业技能和处事态度为考核标准时,院校背景也不再是唯一的收入提升标准。

克鲁格在论文中特别说到: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,能够保证毕业生将来会获得更高的收入。”

断点回归法

朋友与自身的学习能力,有因果关系吗?

既然念知名大学,不会让我们毕业后领比较高的薪水,那在知名大学中,和一群学霸朝夕相处、耳濡目染之下,总会让我的学习表现多少也变好一些吧?

这个问题,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安格瑞斯特(Joshua Angrist)和他的团队替我们解答了。

证明两者的因果关系,他们的做法是这样的:在美国不同城市,锁定几所公立的精英高中,并找出那些“压线考进精英高中的学生”和“差一两分没上精英高中,进到普通高中的学生”,比较他们高中3年的在校成绩。

几分之差的两群人,能力几乎可视为相同,只有所待的学校不同,所以自然地成为了“实验组”和“对照组”。

而以入学分数门槛几分之差,将同样能力的两群人分到了不同程度的学校。这样的方法,在社会科学中被称为“断点回归设计法”。

研究结果,可以说也非常“反直觉”:这两群学生的学业表现也“没有显著差异”。

也就是说,和一群学霸混在一起,并不会让你的成绩变得比较好。鸡首和凤尾,混得都差不多。

要注意,这两个教育经济学研究都是在美国进行的,结论能不能直接迁移到国内,我们可以持保留态度。

但是,如果你相信结论也能延伸适用于国内的话,那也许能给正在填报志愿的高三生们,以下两点启发:

一、不用太斤斤计较志愿学校的排名。因为你未来能赚多少钱,跟你念哪间学校并“没有直接因果关系”,重要的还是你个人的能力。

当然,不能否认重点高中和名牌院校提供的丰富资源和机会,也是学生非常需要的,但是家长也无须盲目地趋之若鹜。

二、在没有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前,不要过分期待、依赖环境能给你多大的帮助。无论未来如何发展,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,是每个人生存和自我提升所必须的。

毕竟钻石,放到哪都会发亮;木头,放进钻石堆里也不会被磨砺成钻石。


搜索